如果你的工作环境会经常和外国人打交道,那这篇文章可以随便看一看。
过年期间小马哥和一些小伙伴聊天,发现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个“误区”,那便是觉得和外国人合作最大的障碍是语言。只要英语说得溜,谈个好生意那都是信手拈来。甚至还有小伙伴为了让自己的口音更“正宗”一点,花了几万块去报所谓的商务英语班的。
没必要,真的没必要,这个钱可以吃好多海底捞了!
语言诚然重要,但它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已。对于大部分的发达国家来说,职场上普遍存在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事,一个普通的会议里可能会有印度人,越南人,中国人,美国人和新加坡人等等,大家都说英语,但大家都又说的不是同一个“英语”,各种口音混杂的场面那叫一个热闹。这时候,你能否脱颖而出,被客户或者老板认可,不在于你说话的方式和口音,而在于你是否真正了解对方的文化。毕竟“你懂我,你能get到我的笑话”才是建立信任最关键的基石。
今天小马哥分享三个高阶传播学理论,看看文化差异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有多大。不要问为什么是高阶,反正你本科没学到的知识都是高阶(狗头)。
不确定性减少理论(Uncertainty Reuction Theory)
这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理论,大到大国关系,小到恋爱相亲, 套哪都灵。划重点:
- 当陌生人产生联系的时候往往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而减少这种不确定性是人际交往的核心动力
- 人们之间的不确定性与以下关键变量(8大公设)相联系:信息搜寻、自我表露、相似性、相互性、言语、非言语兴奋(nonverbal warmth) 、喜爱程度和网络共享
URT可以很直接的解释对于有文化差异的个体之间,建立信任会更加的困难。让我们8个影响变量都来分析分析:
- 信息搜寻:在建立沟通之前,我们会习惯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搜寻来了解对方,中国人喜欢翻别人朋友圈(千万别手抖!),而外国人喜欢看领英和Facebook。如果你没有领英或Facebook, 对方对你便会一无所知;
- 自我表露:在这方面中国骚年们天然吃亏,我们扎根心中谦虚礼让的儒家文化让我们“过于慢热”,没办法第一时间展现自己的优势
- 相似性:毫无疑问,文化差异会导致相似性的大大降低
- 相互性: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低相似性,很多时候我们和外国小伙伴的互动仅限于工作必须,而其他方面互动的缺失也会造成不确定性的增加
- 喜爱程度:没有以上变量的良好建立,喜爱是谈不上的
- 网络共享:由于文化,或者物理位置的距离,“共同好友”等人际网络通常寥寥无几,这也增加了信任建立的难度
- 言语:充分的交流会减少不确定性,语言虽然不是最重要,却也限制了不少平时口若悬河的小伙伴表达自我
- 非言语兴奋: 很多时候(特别疫情之后)我们只能通过远程会议、邮件、短信等形式和客户沟通,这会导致非言语沟通(眼神、动作、表情等)的缺失,特别在网络不好的情况下你看到的往往是这样的对方:
想在这种困难开局的情况下建立信任,需要从8个变量中找到突破口,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对方的方式。
当然,最有效的方式便是面对面、多频次的沟通。换句话说,出个差吧童鞋!T_T
期望违背理论(Expectancy Violations Theory)
期望违背理论(EVT)是人际传播中的一个经典理论,它其实非常简单,就几个点:
- EVT研究的是当一个人面对另一个人做出违背社会规范和期望的意外行为时候的反应
- 当期望被违背时,人们对信息本身的注意力就会下降,而对导致此违背现象的原因格外关注
- 人们对于期望违背的反应是否正面,取决于个体之间的关系好坏,以及该行为是否被认为是“正面”的行为
- 一个正面的违背行为可以促进人际关系,而一个负面的违背行为会损坏人际关系
小马哥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期望违背理论带来的影响是在刚进职场不久。当时一位客户经理A哥,标标准准的澳洲白人小哥来成都出差,和成都团队一起开每日站会。一开始大家都有说有笑在聊工作,但从某一个时刻起他突然就皱起了眉头,并在之后的十多分钟里一言不发,直到会议结束。当时我心里非常忐忑,来来回回思索了好几遍站会里大家讨论的工作内容。“没对呀,进度良好,范围清晰,整个过程都很平常,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呀?” 后来我实在忍不住了,便去询问他,结果他说:“刚才XXX在站会的时候一直在说”nigger”(对黑人的辱称), 我惊呆了,他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我听了之后愣了几秒,突然恍然大悟,“没有!他说的是“那个”,是中文里面的一个语气词!”
一个“网络段子”就这么真实的发生在了我的面前。在这个例子里A哥作为一个被西方文化浸染几十年的个体,在他的观念里种族平等是红线,特别对于白人群体来说是绝对不能调侃和开玩笑的话题,和我们“一个中国”差不多。所以当他听到了“nigger”(至少他当时以为)时,他对于这个完全违背了他的社会常识的行为产生了负面抗拒的反应(皱眉+一言不发),并且之后沉浸在“为什么他会说出这句话”的疑惑之中,完全忽略掉了其他的工作讨论。还好之后的沟通化解了这个误会,到现在A哥常常在闲聊中还会谈起这个梗。
另一方面,期望违背理论也可以有好的应用。比如当你和一个新加坡客户讨论新加坡政治时事(大选啥的),或者和一个美国同事聊起橄榄球的时候,往往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在他们眼中,这些都超出了对一个中国小伙伴的普通“期望”,而它们对于信任的建立是有益的。当然,这不是在鼓励大家去故意迎合对方,更不要强迫自己去了解一些不感兴趣的东西!
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
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活动是由个体行为、个体认知及其他个体特征、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这三种因素交互决定的。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烧脑壳?我们稍微翻译一下,大概是这样的:
SCT是一个还挺复杂的理论,我们摘取几个和本文相关的观点:
-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间接地学习,学习的关键在于模仿和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
- 个人的目标设立(价值观)会受到社会环境的较大影响
怎么理解呢?中国有句古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长大,会形成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这时候,如果你把这两人抓一起互相辩论谁的价值观更好,最终的结局必然是互骂一句“傻逼”,谁也说服不了谁。小马哥在学生和职业生涯里无数次被外国盆友们冠以一句“你被洗脑了”,最开始还挺认真的解释“我没有被洗脑,我可以翻墙,我也有言论自由blah blah…” 但现在已经不再尝试了, 这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把黑的说成白的都没有用。
那怎么办呢?难道就憋着嘛?SCT给了一个优解:想要理解对方,只能把你放到对方所处的社会环境里去,通过观察和模仿去理解对方的行为和背后的动机,从而理解对方的价值观。 所以,想要老外理解我们,最简单的方式便是请他们来中国一趟,生活一阵,不用你说,他自己就会去帮咱们宣传去了。比如下面这位火锅大王:
同样的,想要去理解对方的文化,我们也需要自己走出去,真正的在对方所处的环境,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去观察、去模仿、去感受行为带来的反馈,我们才能真正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和对方“在一个频道说话”。
当然,你终归是一个生在中国的橘子,永远不要忘了这一点。
最后,春假假期快结束了,你胖了几斤呢?